欧洲议会通过新提案:非欧盟卖家需在欧洲设立本地仓
AMZDH获悉,2025年7月10日,欧洲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三项关键提案,标志着欧盟对跨境电商的监管进入“最严时代”。新规直指非欧盟电商平台低价商品泛滥、质量失控等痛点,通过取消关税豁免、强制本地仓储、加征环保处理费等组合拳,试图重塑公平竞争环境。这场改革将如何影响中欧贸易?中国卖家与平台又该如何应对?

🔺图源:www.swanstrans.com 欧盟议会照片
一、新规核心:三大“杀招”直击跨境电商命门
1. 取消150欧元以下商品关税豁免,终结“低价横扫”时代
自2025年起,所有进入欧盟的商品无论价值高低,均需缴纳平均10%-20%的关税。以一件标价50欧元的服装为例,新关税将直接增加7.5欧元成本,叠加增值税后,终端售价可能上涨30%以上。欧盟数据显示,2024年进入欧盟的46亿件低价包裹中,91%来自中国,其中65%存在故意低报价值逃税行为。新规将彻底封堵这一漏洞。
案例冲击:
Temu、Shein等平台
低价策略依赖免税政策,新规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据测算,若关税+增值税+处理费全链条成本增加30%-50%,部分卖家将被迫退出欧盟市场。 传统外贸企业
合规成本上升倒逼产业升级,但短期阵痛不可避免。
2. 强制本地仓储与集中查验,破解“蚂蚁搬家”式避税
新规要求第三国卖家在欧盟境内设立仓库,通过集中发货替代零散包裹入境。欧盟海关将建立大型仓储分拣中心,对每件非欧盟包裹征收2欧元处理费(需验证WTO合规性),并强制上传成分、安全认证等全套资料,否则面临滞留或退运。
深层逻辑:
监管效率
欧盟海关日均处理1200万个低价包裹,逐件查验成本高昂,集中仓储可降低80%的监管压力。 公平竞争
欧盟企业需遵守严格的财税、环保标准,而非欧盟卖家常通过“拆单避税”降低成本,新规旨在抹平这一差距。
3. 加征环保处理费,绿色壁垒成新武器
除关税外,每件包裹还需缴纳1-3欧元环保费,用于处理包装废弃物。此举与欧盟《绿色新政》呼应,但实质是技术性贸易壁垒。以日均1000单的卖家为例,年环保费支出将突破36万欧元,进一步挤压利润。
二、中欧博弈:稀土决议与关税改革背后的双重逻辑
欧盟此次改革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与近期对华政策形成联动。7月10日,欧洲议会通过涉华决议,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管制,称其“扰乱全球供应链”。中国驻欧盟使团强硬回应,指出稀土管制符合国际惯例,且已为欧企设立“快捷通道”。
对比分析:
稀土议题
欧盟以“供应链安全”为由施压,实则试图获取中国关键资源定价权。 关税改革
欧盟以“公平竞争”为名设限,本质是保护本土产业免受中国电商冲击。
共同点:欧盟正将经贸问题政治化,通过双重标准维护自身利益。
三、行业影响:跨境电商“草莽时代”终结,合规化成唯一出路
1. 卖家层面:成本激增倒逼转型
短期阵痛
关税+处理费+仓储成本叠加,低价商品利润归零,部分卖家或转向东南亚市场。 长期机遇
合规成本上升将淘汰“劣币”,推动行业向品牌化、高品质方向发展。
建议:提前布局海外仓,缩短配送时效并降低物流成本。 优化供应链,减少低附加值产品,聚焦高利润、差异化品类。 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消费者复购率以对冲成本上涨。
2. 平台层面:角色转变与责任升级
新规将跨境电商平台视为“视同进口人”,需承担关税申报、供应链尽责管理等义务。例如,平台需在接受付款次日提交货物信息,否则面临罚款。这要求平台投入更多资源构建合规体系,中小平台或因成本压力退出欧盟市场。
3. 政策层面:全球关税壁垒多米诺效应
欧盟并非孤例:
美国
2025年5月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政策,终结T86清关模式。 日本
计划2026年起对1万日元以下商品征收10%消费税。 英国
审查135英镑以下包裹免税待遇,政策与欧盟趋同。
趋势判断: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跨境电商需适应“高合规成本”新常态。
欧盟关税改革如同一次“压力测试”,既暴露了中国跨境电商的脆弱性,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。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,唯有主动适应规则、提升产品竞争力,才能在中欧贸易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热门文章









